漫谈佳能FD镜头,A、F、T系列上官丰
佳能EOS系列相机和EF镜头的巨大成功使得他中止了所有手动机系列的生产和研究。这就意味着使用FD卡口镜头的佳能手动机三个系列A系列,F系列和T系列的停产。不过由于AFT系列相机的历史地位,所以我最近怀着浓厚的兴趣搜集资料,整理了一下。希望能给各位摄友增加乐趣。不足之处请Xitek,顾老,老灯等前辈指点。先说说FD镜头:FD卡口镜头是随着1971年第一代F系列相机老F1一起推出的。FD的出现宣告了老式FL卡口的使命结束。 FD的特点是能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进行对焦和测光,其镜头采用卡口方式,与现役的EF卡口镜头的安装方式相同。10年后的1981年,随着新F1的推出,佳能同时推出了改良的第二代FD卡口镜头。第二代FD镜头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将专业头标以L同时推出。这是佳能著名的L系列镜头的起点。
老式FD镜头共40款,焦段涵盖从7.5mm5.6鱼眼到2000mm/11。其中有三款变焦头:35-70 ,100-200,85-300。新老FD镜头非常好区别:老款的标有S.S.C.或S.C.。老FD中的大炮非常引人注目,比如15公斤的800/3.8和11公斤的2000/11(反射)。新式FD镜头共66款,焦段涵盖7.5m m-1200mm。L头共13个,他们是:14/2.8;24/1.4;50/1.2;85/1.2;300/2.8 ;300/4,400/2.8;500/4.5;20-35/3.5;24-35/3.5;50-300/4.5/8 0-200/4;100-300/5.6。部分L头开始使用超低散射镜片和萤石镜片等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材料。L头的推出使佳能和尼康镜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FD系列首次推出35mmTS/3.5镜头。这款TS头好评如潮,被广泛应用。此外,还有三款微距镜:50,100,200。新FD镜头的配件已经与现役的镜头一般无二了,如:增距境,增管距等。
可以说FD系列镜头特别是L头的光学性能与佳能现役EF系列镜头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特别是FD系列镜头有其自身的特点。喜欢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像坛中的某位大侠所说:现在的镜头NCMP几乎没什么自身特点,成象越来越接近。而那时的镜头就完全不同了。德头,N头,和C头的成象特点存在较明显的区别。
A系列相机
A系列相机包括6款:
1976 AE-1
1977 AT-1
1978 A-1
1979 AV-1
1981 AE-1P
1982 AL-1
1976年佳能推出的AE1可以说是现代相机工业的一次革命。AE1第一次在照相机内部装入了CPU。同时,为大量生产,佳能从该机开始大量使用制造成本低,产量大的塑料零件。同时该机的附件如卷片器,闪光灯等的成本也降到历史上的低点,使单镜头反光相机第一次大规模走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是佳能成功的市场策略之一吧。该机完全由电池供电方式操作。且由于CPU的介入,该机的操作简化,工作可靠。全世界共销售出超过500万台。AE1的最大特点是具备快门优先方式,再配备卷片器A或A2的情况下可以高速连拍,配备世界上第一款自动闪光灯Speedlite155A可以实现自动闪光摄影。此外还有可换后备,数据记录,电子自拍器等。
虽然当时竞争激烈,具备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在AE1前已经有Pentax的ESII,Spotmatic,N ikon的Nikkormat EL,Minolta的XK,Olympus的OM2n,但是AE1的经典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有个缺点是A系列的通病,一定要提一下。就是该机使用相当长时间后基本都会出现快门尖叫的毛病。这主要是由于反光镜缓冲器老化造成的,修复比较简单。
1977年的AT1
AT1与AE1的唯一区别是没有快门优先的程序曝光模式,其他操作特点和配件一概相同。
1978年A1登场亮相。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款A系列机。全黑的机身散发出迷人的诱惑力。70年代中期,尼康的 AI卡口(最大光圈取景对焦)镜头,改良的Pentax K卡口镜头及K系列机身在75年登场,Minolta197 7年推出XD7后,佳能用全新的A1作为竞争对手最晚亮相。A1改良了电子电路,成为一代经典名机。可以说,A1具备了现役相机的各种功能。如光圈优先,速度优先,程序偏移,自动闪光曝光等。而且机身设计坚固,配合马达具有每秒5张的快速连拍能力。同期的如XD7的选装马达仅有每秒2张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同期的镜头只有佳能的FD系列推出了40款之多。而其他能够配合机身做光圈优先或快门先动作的镜头数量不足。这是佳能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比如1980年的Fu jica AX5机身功能完备,技术领先,但能够配合的X-Fujinon镜头只有六款。
从FD卡口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佳能的市场策略:配件是保证相机销售的重要因素。A1的特点如下:
世界第一架全自动SLR相机。P档下除了对焦,就剩下按快门的事了。取景器内增加LED显示:显示光圈,快门速度以及程序模式。该红色LED显示还有开关。这点是目前很多现役相机都没有的。试想如果复杂光线下,机器程序测光老是在取景器中闪烁告知曝光组合不正确多讨厌呀。
半按快门开启测光功能的方式是从AE1开始的并在A1以及以后的相机中延续。这已成为经典设计。
增加曝光补偿+/2档,以1/3档调节功能。
具备多重曝光功能。
第一次采用AT快速播盘设计。该输入播盘可以输入速度和光圈并且具备1/2档步进调节能力。(以后的T90中再次出现的是这个输入播盘的改进型)。并且是现役EOS主播盘的原型细心的人机工程设计。A1的全部操作可以简单的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实现。A1是当时唯一不需要调节光圈的机身。(镜头光圈放在A档,采用速度优先模式或程序模式)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A1可以说是现代EOS相机的祖先。
1979AV1
AV-1是一款廉价的入门机SLR相机。由于使用了横走帘布快门,所以最高速度不高。该机是佳能为数不多的光圈优先型相机,采用中央重点测光方式工作。那个时期,到底是快门优先好还是光圈优先好闹的不可开交。有点象今天的CN 大战。佳能这款光圈优先相机是为填补市场缺口准备的。产量不多,销量不大。
1981年,也就是AE1推出六年后,AE1p问世了。AE1p与A1并称两大佳能A系列经典机身。
AE1P增加了程序曝光功能。改良了电路系统。新增加了8种对焦屏。其中有的对焦屏是为F1N设计的顶级产品。新开发了A2马达。A2马达具备遥控操作功能。增加AE锁。AE1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绸布的横走快门使得闪光同步速度仅为1/60,最高速度仅为1/1000;机身显的比同期其他厂家的笨大,快门声音尖脆,缺乏TTL闪光测光,没有曝光补偿。等等。
相比之下,同期的相机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1年后的1982年,尼康的FM2已经把速度提高到1/4000, Pentax的ME-Super速度是1/2000,闪光同步1/125。因为AE1太成功了,所以AE1P的表现只能说是一般。
80年代是充满变数的时代,各大相机制造商竞相推出全新的相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能达X700。美能达的这款相机可以说红遍世界,取得巨大的成功。一直到1984年,佳能T70才重新夺会销量第一的位置。这是后话了。
1982年的AL1是最后一款A系列相机。
这是一款快速对焦相机。是为后来的自动对焦相机铺路的试探产品。该机实际上是通过取景器内的电子设备进行辅助对焦的工作方式。
80年代初是自动对焦相机的萌芽阶段。82年的Pentax ME-F率先推出自动对焦头的所谓自动对焦相机,不过并不成功。83年Nikon 推出F3AF作自动对焦相机的探路人,85年,Minolta7000是当时名声最显亮的自动对焦相机。
AL1的卖点是其快速对焦系统Quick Focus System.。采用3个指示灯:>o<。当焦点对准时,中间的绿色指示点会亮,焦点不准时两边的红色箭头灯会显示焦点偏离的方向。系统采用的是3条线型传感器的TTL系统,因此所有的FD镜头均适用。
AL1采用光圈优先方式和手动方式,重量轻,宜操作。
顺便说一句,AL1和后来的T80机样子非常像,不过T80可能是佳能最短命的机器了。1985年T80自动对焦相机推出,86年6月就停产了,以后就开创了EOS系列相机和EF镜头的新天地。
T系列
1983年3月。佳能又换系列了。该死的佳能,系列太多了! T系列是佳能最后一个手动对焦系列。也是使用F D镜头的最后系列。全系列共五款 T50(83),T60(90),T70(84),T80(85),T90(86)
率先登场的是83年T系列的入门产品T50。
T50简单得象一架傻瓜机。功能转盘上只有四个选择:自拍,程序自动,锁住和B/C门。T50的最大优点是将早先A系列等相机中作为选装件的马达卷片器集成到机身内部。装入胶卷,自动卷至第一格,以后拍一张,进一张。按住快门不放,可以以每秒1.4张的"高速"连拍。再有一个令我惊奇的是它的快门线居然和EOS1n的一样:60T3!!T5 0也改进了快门设计,变成金属纵走焦平面快门。T50的另外需要指出的特别之处是相当省电。2节5号碱性电池供电,居然可以拍摄50卷36张的胶卷。当年的技术到现在还是令人钦佩的。T50获得当年的欧洲相机大奖。
84年T70的出现产生了轰动的效应。
佳能的大胆实践和科技开发能力在这款经典相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T70上几乎拥有和现役相机相同的部件和功能。如液晶显示板,多种测光能力,自动曝光或程序曝光控制,全手动控制等。计算机的充分利用使得T70的功能大大充实。在T70上首次出现了多种自动模式。以往的自动机上的程序曝光仅有一种,而T70上增加了2种:广角摄影程序自动模式和望远摄影程序自动模式。当然快门优先,光圈优先等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程序闪光摄影自动模式,STOP_DO WN模式,手动模式。T70的曝光模式多达8种。T70的测光方式有两种:中央重点测光和平均测光。T70有指令后备 Command Back 70和专用闪光灯Speedlite 277T。此外,取景器LED信息显示,AE锁,取景器屈光度调节,60T3快门线遥控摄影等功能均具备。可以说T70是定位于高档业余级的机种。由于设计合理,新潮,销量很大,很快成为当时的销量第一。T70的设计就象当年的美制大型轿车的概念:T70机身上没有任何转盘或播盘,全部采用按钮控制。80年代中期的美国轿车则把仪表盘全部改成数字显示了。
85年佳能又推出了T80
这是一款自动对焦相机。85年4月投放市场,86年6月停止市场。只活了1年多。该机的自动对焦系统采用线性 TTL阵列CCD原件检测反差完成自动对焦。T80的曝光模式和测光模式与T70基本相同。另一特点是T80的液晶显示屏不用字母而是首次采用图象方式显示曝光模式。很有趣。各位如果有兴趣,我把各机型的照片整理一下,做个网站贴出来。为配合自动对焦,FD的镜头也做了调整,唤做AC-FD镜头。配合T80登场,佳能赶制了3款AC镜头:AC50m m1.8;AC35-70mm3.5-4.5;AC75-200mm4。跟T80一样,这三款镜头和T80机身已经非常罕见了。如果能找到品相好的,不妨收藏一只。这三款自动对焦头样子很像现在的普通EF头加上IS功能。他们比普通的 FD头大了一圈,且切面呈不规则圆形。镜头前面的镜片四周镶有红圈,非常抢眼。T80的附件包括指令后背CB80,闪灯277T,244T,299T等。由于没有用过T80,所以对其对焦能力没有办法测试。不过从其短命的情况分析,T 80是不成功的一款相机。
86年T系列的顶级机T90诞生了,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塑料机身的顶级机。
T90由德国设计师Luigi Colani设计,外形与前面的T系列孑然不同。在日本,T90被称为坦克。这是否于当时雷声大雨点小的日本主战坦克T90有关就不知道了。无论从哪方面讲,T90都是佳能相机制造的典范。T9 0的设计给后来的佳能相机的影响非常大,EOS1n的身上都充满了T90的影子。当时佳能的顶级专业机F1N已经推出 5年了,T70还称不上专业,佳能在顶级专业机市场上的空白正由其他品牌占领。佳能为此用全新理念设计的T90还击。
T90的特点
1、 高速内置马达。为了造出低电压高速马达,佳能在T90中选择了安装3个马达的方案。即卷片,送片马达分别制造,使各自功能不相互影响,这样的结果是T90仅用4节5号电池就完成了每秒4.5张的高速卷片能力。
2、 佳能确信上卷,过片,倒片与摄影者无关。因此这些功能全部自动完成。
3、 多种曝光模式,以及多重曝光能力。
4、 T90是世界上第一架将点测,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都集中在机身内的相机。
5、 具有多点点测光记忆能力。最多记忆30个点的测光数据
6、 具备2种曝光补偿方式:1/3档步进和1/2档步进(高速)。
在我看来,除了自动对焦,T90的功能和现在的EOS1n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快门最高速度也达到了1/4 000。不过我很少用到这么高的速度。虽然T90的寿命也不长,但T90确实是一款经典的好相机。重量轻,省电,操作简便,握持舒适,功能完备。现在的市场上8成新的T90大概在3000元左右。如果能找到FD镜头,买个T90耍耍也很过瘾。据说佳能的T100工作组还在展开工作时,市场就被美能达的7000震撼得基石不稳,佳能不得不全面停止并被迫转入自动对焦相机的开发。并最终放弃了使用了近20年的FD镜头,给我们带来了痛苦的选择。
最后一款T系列相机是90年的T60,真不知道佳能90年搞这个东西干什么。
据分析,主要原因是新的自动对焦相机比较昂贵,而入门级的SLR已经老了,佳能为解决低价SLR手动机的市场,设计了这款T60。T60并不是佳能生产的。是佳能授权CosinaOEM的。T60全部在日本以为的海外市场销售,并且是以套机的方式加配35-70或28-55变焦镜头出现在市场上。T60的设计是复古的。其取景器的左下方是L ED显示的曝光组合以及曝光不足,过渡提示条。非常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