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派主页


闲话莱卡M3--怀旧篇

冬熊


  千禧之际,冬熊经常喝醉,记忆力大不如前。记不清是哪位网友说过,买莱卡相机镜头是需要一点信念作为支持的--因为比其他厂家至少要贵上两倍……记得前几年在香港 《摄影画报》上读到过一则高论,认为德国的相机镜头“一代不如一代”,“今天的莱卡M6做工绝比不上当年的M3,今天的禄莱2。8GX也比不上原来的禄莱……”此话当时让笃信进化论的冬熊大为诧异。不过,经历得多了,才渐渐感觉莱卡的声望确实是建立在往日的辉煌之上的。毕竟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莱卡已经败给了当时初出茅庐的尼康F,由精良的摄影工具不得已变成了贵族的收藏品,时至今日,莱卡所出售的,更多的是一种品味和文化感觉了。

  想当年,大名鼎鼎莱卡M3加上禄莱双反其实是我们市级以上报社摄影记者的标准装备,大伙几乎都在用,也确实没怎么爱惜,致使今天二手莱卡M3虽然数量不少,但成色上佳者则非常少见。莱卡的镜头第一组镜片都采用莹石玻璃,质地很软,加上镀膜不像今天这样坚硬,几乎可以说是一擦就花,所以今天挑五、六十年代的莱卡镜头,如果能找到第一组镜片无任何擦痕的,实在算是运气了。这里需要提醒初识莱卡的朋友,确有不少商人见第一组镜片伤痕累累买不上好价格,就索性将镜片从新打磨一新,这样伤痕倒是没有了可成像也就不准了。狗熊见过的老莱卡头这种情况非常多。另外还有香港高人将莱卡M 3整体翻新,这样的机器狗熊也见过两台,外表上亮得发“贼”内里则不怎么样,而卖主一般都以为奇货可居,索价吓人。据说,在日本还有狂热的莱卡一族,转卖全新的莱卡M3,连原厂的包装也没开过,买卖双方透过X光看看相机就成交,买者自然也不会去用,也许等待将来再卖过好价钱。据说这样的M3已可以卖到RMB十万左右……迷恋莱卡的人,都会津津乐道莱卡镜头特殊的“味道”,一般说得最多的是莱卡镜头如何“柔中带清”,这种“味道”倒真是以莱卡老镜头最为明显。说句不怕让人扫兴的话,这种“味道”相当程度上与当初镜头残存的各种像差有关,道理上与今天的柔焦镜头有点相似,是否出于当初莱卡设计师的本意则不得而知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的莱卡镜头已逐渐趋向于高反差高明锐度,离莱卡原来的味道越来越远。对莱卡“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也大多源于此。

  同一焦距 不同时期的莱卡镜头,因设计上的微妙差别,在成像特色上也各有特点,收藏比较不同时期同一焦距的莱卡镜头,也是莱卡贵族发烧友的乐事。冬熊在香港摄影杂志上读过不少行云 吴文雄的文章,有很多是谈莱卡不同味道的镜头的,记得其中一篇,作者有8、9只莱卡90MM镜头,逐个娓娓道来,很是动人。

  不过,据冬熊实际使用经验来看,现代影友初次使用传说如此神奇的莱卡镜头,开始时很可能会大失所望。就冬熊接触过的几只老苏马特 50MMF1。5镜头来看,该镜头像场曲度都非常大,F4光圈以下都可以感觉到明显的暗角,这在今天标准镜头里是少见的。而且,当光圈开到F1。5 F2时,成像柔化非常明显,初次看到的影友都以为加了柔光镜。狗熊在哈尔滨发烧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许多同道烧友来看莱卡镜头的片子,都指望看到更清晰锐利的影像,结果大惑不解。不过在收小光圈后这种特点逐步消失,到F8 F11就相当锐利以至于都不像同一镜头拍出的片子了。天长日久,冬熊开始喜欢莱卡苏马特大光圈拍摄的效果,一是确实“柔中带清”,头发眉毛等很锐利清晰而皮肤的质感层次则丰富柔和,另外莱卡大光圈背景虚化的效果的确与众不同,让整个画面有一种梦幻感,不过这种效果远不是谁都喜欢,不少哥们还是认为狗熊手里哈苏普兰那标头的成像才叫“正宗”……冬熊曾将苏马特F1。5与现在的苏米克隆F2。0实拍对比过,同时实拍的还有康泰时G2的普兰那45MMF2和尼柯尔AF50MMF1。8。说实话,苏米克隆同康泰时和尼康的镜头倒更为接近,而与苏马特镜头相差很大,很难看出那种“味道”了。

  冬熊喜欢M3主要还是喜欢莱卡那种特有的工艺美感,除了测光,两次扳把过片和取景框之外,M3与M6差别不是很大。而且用标头时M3的取景器绝对比M6舒服。不过冬熊已经开始为此攒钱,准备再买两只镜头然后拿下莱卡M6。

  在前一个帖子里冬熊已经说过,M3其实是一台不适合大多数人的相机。不能用来“干活儿”,所谓“莱卡味道”也不一定人人喜欢。而且冬熊可以肯定地说莱卡M3 M6绝对不是出好片子的关键,使用不好倒可能成为拍不好片子的关键因素。适合与否,在你怎么看了。不过,狗熊愿意为自己的计划去出力流汗。褒也好贬也好,莱卡毕竟有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