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镜头的类别与特性
(三)广角镜及空间感
广角镜是一种焦距较短或极短的镜头,可以拍摄到较阔的空间,宜用于风景及室内摄影。
流行的广角但有的焦距有35mm、28mm、及24mm、20mm以下的如18mm、17mm……则可以算是「超广角位」。
广角镜的特点是拍摄角度较阔,除了直接用于风景及室内摄影外,也常用于新闻摄影及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原因是它们有夸张前景及有丰富背景的拍摄特性。
广角镜的空间感
笔者曾看过有一张政府新闻处的宣传海报,以「广角镜」特写近摄一个扮「色狼」的人,用广角镜头特写把他的鼻子夸张得很大,与他的脸孔绝不相称。更加贼形贼相,这就是透视的变形。其实,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照片都容易有这类的问题,愈广角愈易有问题,因此,电影中拍摄「坏人」或「色魔」,也多用此种技巧;纪实摄影师们用此方法夸张主体,和交代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但为何用广角镜会有这一些「变形」发生呢?我们平常以肉眼观看景物,会注意到物体的远近大小的空间感,物体远了,会显得小,越远越小;而近的则占较多空间。
所谓「透视」其实就是用这样的感觉来识别的,同样大小的物体在近处显得较大,例如大厦的两旁是平行的,但在地面看楼顶则顶楼显得十分细小,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另一个有关空间感的特点,就是物体离得越近,「透视感」越强烈。假如有一列火车向你迎面驶来十分近的地方,你会感到火车的车头比火车最末的那一卡车显得大得多。但是如果你是位于远一点的地方观看这个车队,第一卡车与最末一卡车的大小之差别就没有那么大。如果你再隔远一些用望远镜观看,这个差别还要小。
其实有两点透视的「定律」对所有镜头都适用:
(一)主体越远,显得越细。
(二)镜头离主体越远,物体前后移动看来的大小变化看来亦越小。
这两项定律正好解释了为甚么广角镜会造成前述大鼻子畸变的现象。因为使用广角镜拍摄人脸特写时,你必须在距离主体较近的位置拍摄。距离愈近,畸变便愈严重了。
换句话说,如两支不同的镜头都以相同焦距拍摄,广角镜其实并不会比其它镜头更歪曲影像。你不妨试试用不同镜头或用变焦镜的不同焦距,从同一位置以不同焦距拍摄同一景物,然后把两张底片上同一部位放大成同样大小的照片(当然广角的一张要裁放了),你便会发现无论用甚么镜头同一位置以同一距离拍摄,其透视是完全相同!
因此,有些人说广角镜与远摄镜有不同的透视是不正确的,但如说广角镜拍摄的照片有更强的「空间感觉」,则还能成立,因为用广角镜一般有较近的拍摄距离,特写时主体必然较近,透视自然与最近对焦距离较远的远摄镜有不同。
另一方面,被摄体越远,畸变越小,但又会因为太远而产生另一种视觉现象。由于用远摄镜拍摄时,被摄主体十分远离镜头,以致看起来大小相若的东西,它们实际相距可能十分远,看似紧贴在一起,似乎把空间「压缩」了,故此称为「压缩感」。
垂直线条倾斜了
你向上以仰角拍摄近距高大的物体,例如把相机向上拍摄高耸的建筑物或树木,结果把建筑物或树木会拍摄成左右向中间倾倒的变形照片。这样的变形可以叫做线条平行变形,因为照片中的线条在现实中本来是平行的,但在照片中却不再平行,收缩了!
问题其实出于当你把相机向上仰摄时,画面中的建筑物或树木便会向中央汇聚,这是正常的透视现象,并非有任何问题。但如要解决这现像,可以站在它们的正面在它们高度的正中拍摄,即是相机保持水平拍摄,透视便会正常了。此外,亦可以使用可以控制透视的移轴镜头。